查看原文
其他

【科技专论】白春礼:加强基础研究 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2015-11-13 战略前沿技术


基础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发展作为首要基本理念,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加强基础研究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高度重视。这是我国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实现引领型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胜利的基础和关键。

一、充分认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加快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解决制约发展的关键和瓶颈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在世界科技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迫切要求。基础研究产生的创新成果,是保证重大应用具有关键知识产权的核心。与科技成果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大部分都是从基础研究阶段就开始进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多数产业大而不强,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基础研究积累不够、原始创新和科技源头供给不足,也制约了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要保持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须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作用,着力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大幅提升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基础研究不断向宏观拓展、微观深入,交叉融合汇聚不断加速,一些基本科学问题正在孕育重大突破,可望催生新的重大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并不断产生颠覆性技术,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进而促进经济格局和产业生态重大深刻调整。当前,科技发达国家竞相推出一系列新的国家战略,增加创新投入,加强前瞻布局,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要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必须充分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打造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并开辟新的产业方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赢得竞争新优势。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实现我国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根本转变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国际科技论文产出数量和被引频次以及专利授权数都位居国际前列,取得了铁基超导、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干细胞、量子科学等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一些重要学科方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载人航天、高铁、信息技术、高性能计算等关键技术和产业居国际先进水平。但总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提出原创科学思想、开辟新的学科方向的重大成果偏少,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只有抢抓机遇,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才能加快实现我国科技创新从跟踪模仿为主向并行和领跑为主的根本转变。

二、加强战略布局和高水平科研基地、科研平台建设,夯实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

基础研究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公益性、探索性等特点,涉及科技、经济、社会各领域,周期长、风险大。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科学中心是基础研究的重要平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成为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战略创新力量,为我们加快科研基地和创新平台建设指明了方向。

前瞻部署重大基础交叉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顶层设计科学前沿的布局规划,统筹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瞄准可能产生革命性突破的重点方向和国际科学前沿热点问题,如暗物质与暗能量、量子调控、极端条件下奇异物理现象、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纳米科技、合成生物学、脑科学与认知、全球变化研究等,加强统筹布局和重点支持,通过实施重大科学计划和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非共识”创新研究等方式,力争突破一批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使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和能力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加快突破事关发展全局的关键核心技术。要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聚焦目标,突出重点,集聚优势队伍,优化资源配置,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催生一批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颠覆性技术,加快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同时,瞄准瓶颈制约问题,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加快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加强研究型大学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建设,优化现有学科结构,支持综合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发展,持续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提高学科整体发展水平,稳步推进大学国际化进程,推动一批研究型大学和优势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建设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支持科研院所自主布局科研项目,超前部署对发展全局具有带动作用的战略性先导研究、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和重大交叉前沿研究,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一流科研院所。

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和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国家实验室是发达国家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载体。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必须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在信息、空间、材料、能源、海洋等重大创新领域,依托科研院所和高水平大学,布局一批体量更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优化配置人财物资源,打造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的高地,组织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协同攻关,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成为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同时要积极提出我国牵头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启动若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支撑多学科研究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建设,建设若干高效率开放共享、高水平国际合作、高质量创新服务、体现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国家科学中心。

三、打造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大幅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突出“高精尖缺”的导向,着力用好、吸引、培养创新人才,加快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

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领军人才。以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和重大工程、重点科研基地等为依托,加强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加大稳定支持力度。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支持科研人员发起和参与国际重大科技活动、在国际重要科学组织中任职等,加快提升战略视野、把握科学前沿和领导重大创新活动的能力,在创新实践中造就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善于攻坚克难的领军人才。

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健全完善青年人才科研资助体系,加大对优秀青年人才的科研启动支持力度,扩大国家科学基金、专项、计划等支持的覆盖面,健全和完善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竞争择优制度。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教育结合,完善适应创新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技术和工程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更开放、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力度继续推进“千人计划”“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放宽技术移民政策,开辟人才绿色通道,面向全球引进首席科学家等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企业积极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建立健全海外创新团队合作伙伴、讲座教授、访问学者等制度,广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四、加强协同创新,形成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互促进、相互衔接的创新链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相互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相互之间的融合越来越深入。要打破科研院所、大学、企业之间的围墙,大力加强协同创新,加强对外科技交流合作,推动基础研究与经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着力解决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

深入推进创新主体协同合作。当前,我国基础研究与经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密,各创新主体主动协同不够,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的通道不够畅通。积极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行业骨干企业联合组建创新联盟,合作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有序流动,带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综合运用各种财税、金融、创新政策,引导全社会尤其是企业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研发投入的主体,逐步提高研发投入中对基础研究投入的比例。同时,要积极引导企业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适度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对基础研究成果的承接吸收能力。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充分利用全球市场、需求和创新资源,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分工,集聚全球资源、人才、资金、信息等。推动我国高铁、核电、风电、信息网络等新技术转移扩散,支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推进科研机构、大学建设海外科教基地和研发中心,开展紧密型、实质性科技合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和交流,加强对新兴技术、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引进,进一步提高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支持强度,通过不断学习和消化吸收,加快提升我国产业的再创新能力。

五、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基础研究和各类创新活动提供肥沃土壤

要遵循创新活动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统筹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条件保障,加大对重大创新活动的政策支持,建立有利于安心致研、协同攻关,致力于重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健全完善创新政策。进一步完善支持和激励创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构建普惠型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的顶层设计和工作衔接,合理确定竞争性项目和稳定支持项目的比例,探索建立有效的创新活动组织模式和资助方式,形成对不同类型和阶段创新活动的协同支持格局。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清除制约人才流动障碍,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

建设良好的创新文化。改革创新项目评审评价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和创新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标准,重点评价科研成果的科学价值、创新性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贡献,避免频繁考核,保证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完善科研诚信制度,加强学术规范建设,营造宽松包容、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引导科研人员大力弘扬“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鼓励人才的奉献精神。增强创新自信,克服浮躁和急功近利心态,潜心钻研、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加强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积极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弘扬勇于冒险、敢于拔尖、求真务实、理性质疑的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形成全社会理解、重视、支持各类创新活动的新局面,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白春礼)

【战略前沿技术】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水下/undersea】【轰炸机/bomber】【能源/energy】【电池/cell】【凯文/kevin】【战争/war】【云/cloud】【排名/rank】【博士/doctor】【王喜文/xiwen】【黄志澄/zhicheng】【贺飞/hefei】【李萍/liping】【纳米/nano】【基金/fund】【机器人/robot】【俄/Russia】【加/plus】【量子/Quantum】【数据/data】【无人/UAV】【革命/revolution】【转化/transfer】【谷歌/google】【工业4.0/industry】【神盾/DARPA】【颠覆/disruptive】【3D/4D】【硅谷/silicon】【石墨烯/graphene】【智能制造/inte manu】【智能/AI】】【军民/integration】【激光/laser】【智库/tank】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战略前沿技术】已开通原创、评论以及对原创作品的打赏功能

欢迎评论:对于文章有任何问题和看法,请移步文末进行吐槽和评论!

欢迎投稿:对于原创性作品将优先发表,并将获得读者打赏的全部!

欢迎打赏:请对原创作品随意和任性打赏,打赏将全部归作者所有!


【战略前沿技术】
引领科技创新发展
1

微信公众号:tech999

个人微信号:tech9999

邮箱:2669537857@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